|
青岛钢丝绳芯输送带覆盖层厚度的测定
时间:2018-08-03
4.5 由网眼布充当的缓冲补强层和相邻的覆盖层属于同一层。 5 试验程序及要点 5.1 试验在温度23±2℃的条件下进行。 5.2 试验中动夹具的运动速度为100±10mm/min。 5.3 试验剥离(即记录剥离力曲线的剥离)长度至少为100mm。 5.4 在试验剥离之前应先进行预备剥离(不记录剥离力曲线),方法是;将试样夹持好,启动试验机至试样被剥离粘合层间开始呈现全宽度剥离时停止,然后保持夹持状态使试样放松。 5.5 对试样各层的剥离顺序分A法和B法。选用哪种方法应根据带的情况并在试验报告中注明。 5.5.1 A法(“一次一层”法) 将一对纵向试样从上覆盖层起每次剥离一层,直至试样中部。将另一对纵向试样从下覆盖层起每次剥离一层,直至上一对纵向试样末试验的粘合层间。 对横向试样按照以上规定进行试验。 5.5.2 B法(“一次二层”法) 将一对纵向试样先剥离上覆盖层,再自相邻层起每次剥离两层。将另一对纵向试样自上覆盖层起每次剥离一层,直至上一对纵向试样未试验的粘合层间。 对横向试样仿照以上规定进行试验。 5.6 对每一粘合层间进行完试验剥离以后,应将被剥离层完全分离,以免影响下一次剥离。 5.7 当试验中被剥离两层中任何一层遇到布层接头时,应对该粘合层间重做试验。此时,既可以从试样另一端另劈夹持端头,也可以对该粘合层间另外制备试样,该试样所含布层情况应和原试样对该粘合层间进行试验前的情况相同。 6 曲线处理 6.1 利用各粘合层间的剥离曲线,确定其平均剥离力,方法见图3. 6.1.1 在记录纸上标出9条与时间轴垂直的直线,它们把完整曲线在该轴上的投影(图3中AB线段)分为10等份。标出分别与这9条直线最接近的9个峰点。根据峰点位置的高低,找出9个峰值的中值,作为平均剥离力。 6.1.2 当上述9条直线中某条附近的曲线较平坦,以至该直线到较近峰点的距离也大于相邻直线间距的二分之一时,取该直线与曲线的交点对应的剥离力作为用于求中值的力值。 6.2 找出完整曲线的较高峰值和较低峰值(见图3)。 按4.3、4.4、4.5条的顺序进行测量,测量中以刀子(如图2示)或其他适当方法将上、下覆盖层从钢丝绳上除去。 4.2 试样数量 4.2.1 方法A:一个试样 4.2.2 方法B:三个试样 4.3 测量点 4.3.1 方法A 在试样上按下述数量的点测量输送带的厚度: a、输送带带宽小于或等于1000mm的定3个点; b、输送带宽度大于1000mm的定5个点。 4.3.2 方法B 各种规格输送带均定3个点。 4.3.3 方法A和方法B的测量点均应在带宽上等距离分布。 4.4 测量总厚度 将4.3条确定测量点的试样,分别测量出总厚度d,如图3所示。 4.5 上覆盖层厚度的测量 4.5.1 方法A 4.5.1.1 在试样的每个测量点上用刀子或其他适当方法除去宽约为20mm的覆盖层,如图4所示。钢丝绳上的覆盖层应清理,然后测量出每个点的厚度d1,测量应正好在钢丝绳上方进行,并应保证厚度计测足与钢丝绳表面接触或与钢丝绳层表面接触。 4.5.1.2 每个测量点的上覆盖层厚度e1,按式(1)计算: e1=d-d1(1) 式中:e1——试样上覆盖层厚度,mm; d——试样总厚度,mm; d1——试样去掉上覆盖层后的厚度,mm。 4.5.2 方法B 4.5.2.1 将每个试样用刀子或其他适当方法除去上覆盖层,如图2所示。钢丝绳上的覆盖层应清理得彻底,然后用4.5.1.1条的同样方法分别测量出每个试样的厚度d1. 4.5.2.2 每个测量点的上覆盖层厚度e1的计算公式同式(1)。 4.6 下覆盖层厚度的测量 4.6.1 方法A 4.6.1.1 按4.5条规定除去试样测量点上的下覆盖层,然后测量出钢丝绳直径d2。 4.6.1.2 每测量点的下覆盖层厚度e2按式(2)计算: e2=d1-d2(2) 式中:e2——试样下覆盖层厚度,mm; d1——试样除去上覆盖层后的厚度,mm; d2——钢丝绳直径,mm。 4.6.2 方法B 4.6.2.1 按4.5条规定除去试样测量点上的下覆盖层,然后测量出钢丝绳直径d2. 4.6.2.2 每个测量点的下覆盖层厚度e2的计算公式同式(2)。 上述各种厚度的测量值,应准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有效数。 5 计算结果 计算按4.5条和4.6条规定测得3点或5点的试样的厚度e1和e2的算术平均值,以mm为单位表示测量结果。 |